“春爭日,夏爭時。”5月下旬以來,我市夏收夏種工作全面鋪開。連日來,各區鎮“搶”字當頭,積極組織農機裝備和人力,全面推進夏收夏種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組織人員協調各地抓住晴好天氣,全力搶收,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與往年相比,我市今年夏收夏種工作有哪些不同?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爭分奪秒
1500多臺套大中型農機開足馬力
機器隆隆、麥浪滾滾……近日,記者在浮橋鎮浪港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看到,該村合作農場的工作人員正駕駛著農機在田間奔忙。
“今年,我們有4800畝左右的小麥,5月20日前后全面開鐮。”浪港村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確保顆粒歸倉,村里和鎮農投公司密切合作,投入了8臺聯合收割機進行搶收,每天的作業面積起碼有500畝。截至目前,他們已完成了夏收工作的85%左右,預計再過一兩天,整個夏收工作即可完成。
與去年相比,今年該村的小麥不僅品質好,產量也較高,預計平均畝產達330公斤左右。談及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該負責人高興地說,目前,他們抓緊時間做好夏收掃尾工作,確保顆粒歸倉的同時,正組織人員、設備全面加快機插秧工作,確保秋糧生產。
“今年,全市在田小麥面積約14萬畝,比去年增加1萬余畝。品種主要是揚麥25號、鎮麥10號和鎮麥12號。總體來說,全市小麥生產形勢很好,預計單產可達330公斤/畝,與去年相比增加3%左右。今年全市大面積開鐮收獲的時間在5月25日左右,比前兩年提前了約5天。”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昨日下午4時,全市已收割小麥近5萬畝,約占總數的35%。
今年,大型收割機依然是夏收的“主力”,預計在夏收夏種期間,全市將投入各種大中型農機1500多臺套。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各地“搶”字當頭,積極組織農機裝備和人力,全面推進夏收夏種工作;市農業農村局也將組織技術人員加強指導,協調各地抓住晴好天氣,全力搶收,確保糧食穩產豐產;市發改委也將牽頭組織各庫點,扎實做好夏糧收購工作,確保顆粒歸倉。
夏收夏種期間,是農機使用的高峰期,確保農機作業安全是重要前提。在夏收夏種開始前,市農業農村局相關科室(站、所)已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范,全面強化機手技能培訓和安全教育,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確保農機安全生產。針對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可能出現的外地農機來太作業減少的情況,市農業農村局正指導各地科學調度農機具和農機手,合理規劃作業區域和作業時序。此外,為加強技術服務,市農技推廣中心、市農機推廣站、市農機監理所聯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組織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農戶農場,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全新亮相
智能化農機裝備成夏收夏種看點
5月20日,沙溪鎮泰西村的田間地頭上演了一場智能化農機作業秀,吸引大批人員圍觀。原來,這里正舉行全市夏收夏種現場推進會。與往年不同,今年的農機作業演示中,耕、種、收、管等機械化作業環節的智能化、無人化裝備成為***大看點。
無人收割機,依托北斗精確導航系統,操作人員通過遙控器,提前規劃多種收割路徑,使它自動作業。***令人驚奇的是,作業中,這款無人收割機可以針對田塊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轉彎方式進行自主轉向,同時割臺會根據當前的作業狀態自動控制升降。
無人收割機剛收割結束,智能拖拉機牽引著旋耕機下田忙活起來。這款智能農機擁有自動路徑規劃能力,可實現全路徑作業規劃,既可以無人駕駛,也可切換至遙控模式。它可以與多種農機具對接,具有集旋耕、開溝、起壟、回填、除草于一體的作業能力,真正實現一機多用。
無人插秧機由于采用了電機式北斗導航自動駕駛系統,它的插秧誤差僅有1~2厘米,還可以在夜間播種作業,并有計畝、定位、作業速度檢測等功能,而導航定位數據又可為后期水稻施肥、植保、收獲等作業提供精準位置信息。
無人植保機可以通過設備上的天線接收衛星信號,并根據衛星圖和預先設定的參數完成自動轉向等工作,精確度達到厘米級。同樣,相比于傳統植保機,無人植保機也可以自己干活,節省人力成本,并且作業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智慧農機是農業發展的趨勢。對此,市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行這樣的現場作業演示,主要是為了讓全市各合作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拓寬眼界、增長見識,進一步為其搭建引進新型農機平臺,加快推進我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
據介紹,今后,我市將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為動力,以推進“兩融、兩適”為路徑,進一步加大在耕、種、收、管等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環節的智能化、無人化探索與實踐力度,不斷加快我市在“互聯網+農機”領域的推廣應用,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
昨天,記者在城廂鎮海豐合作農場糧食烘干中心看到,這里正加班加點對新收獲的小麥進行烘干。
“烘干中心的10臺低溫烘干機只需5個工作人員輪班,24小時就可以烘干120噸糧食,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該農場烘干中心一位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
糧食烘干體系建設既是保障糧食豐產豐收、顆粒歸倉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糧食安全儲存、保障地方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糧食烘干體系建設,在進一步提檔升級國有糧庫等倉儲烘干設施的同時,全面加快村合作農場等產地烘干設施建設步伐,取得顯著成效,多項工作走在蘇州乃至全省前列。
產地糧食烘干設施建設是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隨著我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現象日益突出,不僅糧食晾曬所需大量的人力難以尋覓,曬糧所需的土地也日趨緊張。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科相關負責人說,與自然晾曬方式相比,機械烘干具有效率高、品質好、受限制小等明顯優勢。近兩年來,我市以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創建工作為抓手,緊緊圍繞“促整體、補短板、提水平”的建設要求,全面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步伐,烘干、秸稈處理等多項工作走在蘇州乃至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產地糧食烘干中心27個,擁有糧食烘干機械310臺套,烘干噸位達到3500多噸,大大加快了夏糧收獲后歸倉的速度,為今年夏糧的穩產豐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持續提升
產地糧食日烘干能力超3500噸
全面擴容
秸稈機械化年收集能力5.5萬噸
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聯合收割機剛剛完成收割,摟草機、打捆機、包膜機等就開進田間忙活起來……這邊,成片小麥剛剛收割完成,那邊秸稈機械化收集設備輪番上陣,流水作業。這是記者昨天在沙溪鎮泰西村看到的一幕。
加快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步伐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綜合利用為重點,在全省率先啟動稻麥秸稈全量利用探索與實踐,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8.5%,秸稈機械化收集體系全面擴容。
“前年,我市結合‘2017年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的實施,引進了摟草機、打捆機、包膜機、夾包機等秸稈機械化收集機械8臺套,交付瀏河、沙溪、浮橋、璜涇等鎮秸稈收集社會化服務組織。”市農機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起,我市全面整合城廂鎮東林合作農場秸稈機械化收集裝備的資源,積極構建覆蓋全市各鎮(區)的秸稈機械化收集網絡體系。今年夏收,我市投入機械化秸稈收集裝備23臺套,實現年秸稈收集能力5.5萬噸,農作物秸稈機械化收集率在全省***。
此外,我市還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加快添置更新秸稈“收、儲、運”機械裝備,建成秸稈收儲主體13個,提升收儲能力,進一步完善秸稈收儲體系。新增農作物秸稈、蔬菜尾菜等農業廢棄物基質化利用流水線設備2套,加強秸稈基質化利用,進一步提高全市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增值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