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稱為“中國桑蠶之鄉”的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蠶房內,數字化大屏幕、視頻監測傳感器、移動共育蠶臺等新設備格外惹人注目。
在石泉縣中池鎮青泥澗村,村民羅升剛從桑園里摘了幾筐桑葉,一頭鉆進自家新建的標準化蠶房里忙活。“這8張蠶已經養了七八天,眼看就要吐絲結繭了。”羅升剛用剪刀把桑葉剪成大寬條,撒在蠶臺上。
前兩年,他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利用自家屋后的空地建起了130平方米的標準化蠶室,每年養6批次30張蠶,一年穩穩收入七八萬元。這么好的收益,擱以前,羅升剛想都不敢想。
“我們村的人祖祖輩輩都種桑養蠶。過去養蠶全憑經驗,一年***多養3批次,一次至少需要25天,而且成繭率不高。現在,養蠶用上了新技術、新設備,周期縮短了,10天左右蠶就吐絲結繭。”喂完蠶,羅升剛又把一架架網格式蠶箔清理了一遍,為蠶吐絲結繭做準備...[查看原文]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32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