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10月13日,在湖北省荊州市***縣毛家港鎮新曙光村的200畝棉花地里,隨著一臺棉花采收機駛過,一朵朵潔白的棉花被采摘到貨倉之中。田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獻龍正和專家們一起檢測產量和品質,“這些田種的是‘華棉2270’,種、管、收采用全程機械化,畝收獲株數4444株,單株鈴數18.9個,籽棉產量300.6千克/畝。有力地說明以湖北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時代已經到來!”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物資,但勞動力短缺、種植成本高制約著棉花產業發展,實現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是突破瓶頸的必然選擇。
作為長江流域面積***大的棉區,湖北省的棉花種植面積***高時約占全國的1/8,產量占全國的1/5。“長江流域是我國的傳統棉區,產量高、品質好,植棉能手多。從棉花產業發展需求看,應該穩定并適度恢復長江流域的棉花生產。湖北是長江流域棉區***大產棉省,有責任探索新的種植模式。”張獻龍說,傳統棉花種植耗費大量人力,機播機采輕簡化栽培是推動長江流域棉花面積恢復性增長的關鍵舉措。2022年,張獻龍培育的棉花新品種“華棉2270”通過國家審定,生育期僅100天,適合長江流域小麥和油菜收獲后直播...[查看原文]